您好,欢迎访问!

关于课改的几点思考---刘岩

发布日期:2011-01-19 来源:

关于课改的几点思考

刘岩

课改的风为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清新,吹来了诗意,吹来了繁花似锦。教育工作者都希望适逢其间的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了自由的舒展。为此,我们利用多种手段多样方式借助课堂这个载体去表示我们对课改理念与精神的诠释。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课堂表现形式有了些自己的思考。

课改提倡个性的展示,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拓展,以达到为孩子终身奠基的美好愿望。对学生的学习,我们不再一味地提要求,刚性的设限制,而是热诚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借助活泼多样的形式尽可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弥漫醉人的因子。但这其中,我们是不是对课改有误解的地方呢?

首先,我们一些老师在贯彻课改的过程中,往往不知不觉偏离了教育最质朴的内在涵义。那就是要用科学与文化本身的魅力去闪耀课堂,去吸引学生。教育,要求我们始终都要真实的传递知识,传递真实的知识,而不是过分追求形式与方法。在课改后的听课过程中,我遇到过语文老师把文学赏析课上成了音乐赏析课、美术赏析课,却最终忘了让学生去领略课文中优美的文字;遇到过英语老师用异彩纷呈的多媒体展示去吸引学生,课后学生却没有掌握课本所要求的基本的语法知识。对于这些情况,我认为那些浮华的形式过于频繁而无度的运用,会助长学习中轻飘与浮躁的情绪。课改虽然鼓励我们去创新,甚至是鼓励我们去创造,但这些革新是需要建立在注重知识传递、注重达成目标的基础之上。清水出芙蓉,未经雕琢的原生态教学模式未必一定不高效,朴实无华的教育手段也未必就是固步自封。

其次,课堂上组织讨论性质的活动多冠以合作探究之名,但纵观其效果,其实并不能每次都取得知识的收获,能力的放大。而且,这种形式多出现在领导听课、查课中或各种示范课的课堂上,一旦真的回归到常态课堂,大多数教师再组织同样的活动常常会出现无法控制局面的现象。小组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上的时髦环节,而忽略甚至扼杀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的最终目标。长久下去,不仅目标没有实现,甚至还未造成课堂纪律涣散、学生心不在焉的恶略影响。这样,我们是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为教者,应该真诚而又准确地洞悉、体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需求,课堂气氛活跃固然会让双方心情愉悦,但当下课铃声敲响时,他们又将从过去的四十五分钟里收获多少?

最后,我想说的是:课改看似在舒展学生的压力,提倡个性观点的同时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实则完全相反。课改的目标要求我们老师更要做好最全面、最充分的准备,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有了深厚的基础和底蕴才能从容的应对未来课堂上突如其来的任何问题。课改要求的课堂,并不是让学生完全自由,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双方紧密联系共同参与才会成为高效的课堂。老师的准备不充分或没有应对的能力、深厚的底蕴很容易让课堂信马由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改留给我们诸多思考与进步的空间,只有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一切才会成长才有进步。

Baidu
map